起底广东非遗南海藤编的产业带优势

 

 

在国内只要谈及藤编,总是绕不开广东佛山南海的藤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南海藤编的产业地位。

 

据有“广东徐霞客”美称的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记载:“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藤器者,十家有二。”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南海藤编是一种传统手工艺,也是一种职业选择,更是一种引以为傲的地域文化ICON。

 

无他,唯手熟尔?非遗南海藤编的含金量

 

当你走进南海的藤编工厂,你会看到一众工人在看似杂乱无序的厂区“闲坐忙碌”,还能听到嘈杂的机器声中夹杂着老式收音机广播的电台音乐或是电台故事——“话说上回……”事实上,待厂长给你逐一介绍,你会惊讶地发现这小小的厂区里居然是根据打藤、拣藤、拗藤、削藤、编织等十几道生产工序错落衔接,不耽误每一道工序,不浪费每一寸区域。

 

看着工人们娴熟的手法,或许你也会暗地里想:“这么简单,我也会。”看似简单的背后,是老师傅多年经验的沉淀和熟能生巧的劳动手艺。比如说拣藤,既要在一根十几米长的藤条中把不同颜色的部分修剪出来,还要把藤条的材质区分开来,看似一样的颜色可能材质不一样。

 

据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厂长李日林介绍说,这道工序一般只能让有着多年经验的老师傅来操刀,因为这是关乎最终藤编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为了保证产品色泽上佳,我们往往需要在十几吨原材料中分拣出7-8种颜色的产品类别,进而择优选用。

 

 

在生产手艺和加工技术上,南海藤编可以说是具有一定的含金量。用另一藤厂何总谦逊的话来说,虽然看起来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也是靠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累和手艺传承。南海藤编的上下游产业带配套也是几十年发展起来,在激烈的市场博弈中具有竞争优势。

 

“最简单的,进口藤材的集散地、规模化的娴熟工人、藤编机器的零部件、种类丰富的藤编产品……”李日林进一步补充说,“南海藤编所具有的上下游产业带综合竞争优势,是单一的人力成本优势或是源头材料优势所不能比及的。”

 

据了解,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于2023年携手国内龙头家居公司推出并执行藤编行业首个产品质量标准,依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藤编行业国家标准(GB T 38466-2020 藤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双方共同制定了适用于自身的手工藤编产品质量企业标准,保障产品标准化、批量化、高质量交付。

 

藤编产品标准是一面,非遗手艺传承则是另一面。凭借一代又一代人的手艺传承和经验沉淀,藤编生产过程的任何问题,在南海藤编这里都有现成的高效率和高性价比解决方案。但如今,由于城市界面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年轻一代人不想进厂、藤编替代品层出不穷等等内外部因素叠加影响,南海藤编的厂长们或是二代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之道。

 

藤编产业的坚守抑或迁移,出海是一种选择吗?

 

“虽说越南人力成本低,关税政策利好外贸,真的要到越南办厂,一定要有一个绝对信任的人帮忙打理。”何总表示,“去年就在考虑了,但最终还是没有落实,主要是越南缺乏产业配套,风险和不确定性太大。”

 

长期从事藤材贸易的黄总表示,南海藤编有其特殊的商业运行模式,什么路子都有人想过且尝试过,最终实践下来依旧是如今这种模式,广东港口进来,南海产业带集中加工,再外销国内及海外。这里面既有政策环境原因,也有产业带原因。

 

“早两年越南来了几波人,希望我们把技术、工艺和机器等带到越南。”何总补充说,“我们评估下来,最终成本可能只降低了10%,但风险和管理成本确实显著提升。未来可能是一种方式,但现在时机并未成熟。”

 

例如,越南工资虽比国内低,但是生产周期慢,一卷材料国内可能1天完成,越南则需要3-4天,手艺一般且良品率相对较低,人力成本的优势荡然无存。

 

正如进击波财经主理人沈帅波在《我在越南开工厂》中指出:越南虽然工人低,但管理难度大,工人上班时间随意,一个月里能够开工10天就很不容易。再叠加欠发达地区的电力、运输、成品良品率等问题,越南办厂或许不是一笔好投资。

 

李日林解释说,去了越南,原材料还是要通过特殊渠道从南海转运过去,先不说物流成本,就是进出口流程及税费就让我们望而却步。印尼藤条在世界范围之内当属是最好的,出海只能去印尼建厂,其他国家条件都不成熟,受到限制太大。

 

在笔者看来,“坚守”或是“迁移”,不是问题,问题是坚守什么,迁移什么。

 

南海藤编要坚守的是藤编文化和非遗手艺,借国家文旅政策东风,通过塑造品牌和制定行业标准来提升产品价值,要尝试探索技术输出、工艺培训、非遗游学、文化展览等高质量发展模式,在上下游产业带上扮演着一手对接市场一手衔接生产的圆心位协同角色。

 

生产工序,则跟着成熟工人迁移。事实上,现在南海藤编产业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发展。

 

“为了提升产能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我们经过多轮实地考察和研究之后,最终选择到广西设立新的生产基地。”李日林介绍说,“除了人力成本,还因为那里有着一批和我在藤编生产一起共事大半辈子的朋友们。我们尝试把需要大量人力的工序迁到适合的地区,一是降本二是提升产能”

 

何总补充说,我们部分产品的拉花工序也是外发到广西等地方,主要是工人数量多且手艺娴熟,最重要的是成本相对较低,能够满足短时间内规模化交付订单。

 

如此一来,广西会替代南海的产业带位置吗?笔者认为不会,未来发展结果是,南海藤编作为一个品类品牌,美名远扬,广东南海负责对外展销,是原材料和产品的集散地及中转站,广西的平南工厂配套生产制造,类似“东店西厂”的产业带融合发展模式。

 

一方面,是由于印尼藤条这种野生自然原材料的独特性和稀缺性导致,需要深耕产业链上下游几十年,才有可能跑得通现有的商业运营模式。另一方面,由于藤编市场的选择和产业阶段性发展的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往西走是必然的发展规律。

 

非遗南海藤编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市场,上千年发展之路起起伏伏,产业发展的问题很多,但解决起来并非一朝一夕,但要抓住发展的核心——消费市场,那就有可能带动产业再次起飞。

 

诚然,无论是品牌方,还是制造方,抑或社会及消费群体,大家携手培育新的更大消费市场,让产业上下游都赚到钱,各自赚取应有的利润,才能保障产业带的健康稳健发展。

南海藤编    起底广东非遗南海藤编的产业带优势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4-04-07 17:2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