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竹代塑”三年行动,非遗南海藤编以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将以构建“以竹代塑”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抓好竹林资源培育、竹材精深加工、产品设计制造、市场应用拓展等全链条全要素协调发展,有效提升“以竹代塑”动能、产能、效能,推动“以竹代塑”高质量发展,助力减少塑料污染。

 

据悉,我国将从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生态培育、产销对接促进、重点场景替代、特色地区引领、社会宣传引导、国际交流合作七大方面达成未来三年的行动目标。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

 

政策支持、行动具体、多方努力,这对推动绿色环保的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自然野生藤材,这种与竹子同样具备速生、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如何抓住发展机遇,重新焕发新生机?尤其是对于传承上千年传统手艺的非遗南海藤编又有什么启示?

 

要有信心:来自市场,更离不开政策支持

 

藤编产业,是一个相对细分垂直且小众的市场。用南海裕达家具总经理何总的话来说,南海藤编行业没有上市大公司,一是因为消费市场体量小,二是因为藤编更多是作为家具大产业的辅料,工艺复杂,难以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不是资本到位就能够解决的事。

 

“政策至关重要,甚至关乎到藤编生产企业的生存发展。”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创始人李日林坦言,“十多年前佛山最大的南海藤厂和东方藤厂相继清盘谢幕,因受到国内外高档家具的市场冲击,导致藤编这门非遗手艺散落到家庭小作坊,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如今除了要面对自身内部经营生产压力,还要及时应对外部的政策环境和市场变化。”

 

年初笔者走访佛山南海藤编产业带了解到,为切实推进河涌水环境治理,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当地政府早在2020年南海藤编产业带就开始进行拆迁改造。例如,清拆大沙工业区段河堤外滩上的8间藤厂,拆除总面积约为4800平方米。

 

笔者认为,绿色发展倒逼藤编产业转型升级,按老路子粗发式发展必然会被市场淘汰。尽管市场容量小、市场竞争力弱,甚至生产工艺传统,但是藤编产业依旧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发展方向。一是因为藤编产业自带的绿色环保、自然可再生的基因,躬身藤编产业就是践行国家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二是藤编作为非遗手工艺,拥有上千年文化历史底蕴,推动藤编产业可以持续发展就是最好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事实上,为了改善藤编产业粗放无序的发展,当地政府于2022年发布《关于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藤编工业园片区项目征收土地补偿安置公告》指出,要落实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藤编工业园片区项目的建设,通过打造藤编工业园区,将产业粗放无序的增长,升级为一个科学、环保、可持续的产业集群。

 

《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调,建设5—10个“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开展技术研发、产品标准制定、品牌建设等工作,夯实当地“以竹代塑”发展基础。优先在当地公共机构、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住宿、邮政快递等领域,探索推广替代效果好、市场潜力大、公众易接受的“以竹代塑”产品,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模式。

 

不难发现,佛山南海藤编有产业带基础,只要紧跟政策的方向发展,发挥自身产业优势并不断转型升级,未来或将迎来一个不错的发展机遇。

 

要做升级:标准是藤编走向更大市场的通行证

 

藤编手工产业,差异化优势在于非遗传统工艺带来的价值感,但也受困于手艺人的工艺难以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尤其在某些藤编工艺环节,纯粹是依靠从业二三十年的老师傅,凭靠自己的经验完成处理。“在筛选藤材颜色环节,没有什么科学的标准,纯靠老师傅的眼力。”李日林介绍说,“行业一般会分3-4种颜色,我们做要求比较高的订单,甚至会分到7-8种颜色,而且分颜色环节同时要实现藤材质地的分拣。”

 

藤材业内人士指出,藤编手工产业在生产制造上有自身的局限性,依靠机器大规模和标准生产的道路遥远且艰难。不仅是因为产业的机械化水平比较低,且缺乏资金和技术研发的投入,同时由于机器生产在目前阶段依旧无法在工艺和质量上媲美人工,这将导致藤编产业的科技应用将长期处于一个缓慢迭代的发展阶段。

 

在笔者看来,藤编产业并非缺乏创新,没有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路径。只是缺乏沉淀和标准践行,这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包括政府、行业协会等有关各方共同推动藤编产业带的行业标准实施,完成非遗南海藤编手工产业的转型升级。

 

据李日林介绍,以前“打藤”(类似将竹子的关节打磨光滑)纯搞人工,现在有专门的“打藤机”,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但缺点是质量还是比不上人工处理。同时在交付给客户的藤编眼笪,我们是承诺孔径(7.5±1.5)mm、毛刺最大长度不超过1.5cm,并且藤材应无霉变、腐朽、虫蛀、皱皮、开裂和明显色差,藤编无反条、浮线、断裂现象等质量标准。

 

不难看出,以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为代表的藤材生产源头工厂,无论是从打藤到拣色再到成本等生产环节,都在有意无意地践行着一种行业标准,而这种标准应该成为藤编产业的行业通用标准。这将对于藤编生产端、下游使用端以及消费终端都是“免检”的通行证。“我们是依据国标(GB T 38466-2020 藤家具通用技术条件)制定适用自身的手工藤编产品质量企业标准。”李日林表示。

 

 

《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指出,一方面要完善法规标准认证体系。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发展竹产业循环经济等内容。另一方面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标准化组织等社团组织作用,支持开展运行监测、调查研究、品牌评价、品牌宣传、标准制定、人才培训等活动,推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正如义乌市场挂满的标语:标准作为世界贸易的“通用语言”,代表着规则话语权和产业竞争制高点,是商品走向国际市场“通行证”。藤编产业要想走向更大的市场,标准化发展是尤其关键的一步,更是离不开产业各方的不断努力和坚守。

南海藤编    “以竹代塑”三年行动,非遗南海藤编以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3-11-13 18:2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