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益质量管理

    质量体系标准化工作流程

    质量三方审核机制

    01 进料检验

    首先,我们坚持严格的进料检验制度,产品使用的任何原材料都有着严格的检验,比如藤料的等级、色泽、硬度、含水率的检测和挑选。

    02 工序互检

    其次,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每道工序每个环节都有着专人依照标准进行各道工序的随时抽检,并且下道工序负责上道工序的检验。

    03 长期培训

    不定期对工人进行品质培训,让工人在生产制程中快速识别质量问题并及时做出改善调整,提高全体工人的质量责任感。

    04 创新投入

    我们不断在先进硬件设备方面进行投入,生产过程实现数控化,以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加工精度,确保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

    对于产品产品管控,我们有着一整套完善的精益质量管理体系和专业的品质管理团队。

    我们实施质量三方审核机制,确保产品质量管理的有效性,让客户用得安心。

    坚持内部自我审查

    比常规多3道工序,成品精检,包装检验,出库抽检。

    客户外审,通过客户年度工厂走访,产品入库质检,产品使用过程问题反馈等进行产品质检。

    邀请权威检测机构(如华测检测等)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确保产品质量严格达标。

    优化资源利用

    我们倡导和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施「 4R 」原则,减少污染排放,提升产品的绿色属性。

    Refuse

     

    拒绝使用有毒有害物质

    Reduce

     

    减少资源的使用与浪费

    Reuse

     

    对材料进行再利用

    Recycle

     

    对材料进行再回收

  • 行业首个手工藤编产品质量企业标准

    毛刺处理工艺创新

    相较传统的火枪处理毛刺,我们自主设计和研发了速度可控、火候温度可调的处理毛刺智能机器,以实现更快更高效更好地处理植物藤编毛刺,以标准化的品质交付解决客户的痛点

    新材料应用创新

    坚持生产自然植物藤编材料外,在环保PE塑料藤编研发上,我们提供更丰富的图纹、颜色、规格以及上千小时抗UV老化测试等创新产品,满足客户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产品和工艺的持续创新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恒温恒湿智能仓库

    为减少梅雨天气以及潮湿环境对藤材产品造成的影响,我们斥资打造了一个防潮防霉的智能仓库,通过智能设备调控湿度和温度,无需值守自动除湿,保障产品维持在适宜的含水率和品质状态。

    数字化升级和管理

    通过使用数字化系统和智能软件,例如钉钉、微信和简道云等,在减少了对纸质品消耗的同时,提升了产品、生产、销售和财务等各个环节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持续提升经营效率

    半自动化机器升级

    为满足客户的规模化需求和提升生产效率,我们在一些生产流程中引进了先进的机器设备,如打藤机、编织机等,更新生产工艺技术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标准作为世界贸易的“通用语言”,代表着规则话语权和产业竞争制高点,是商品走向国际市场“通行证”。

    为了降低沟通成本、减少售后摩擦以及加速藤编新品的研发落地,我们携手家具行业头部品牌顾家家居等品牌,在合作伊始便制定了关于手工藤编产品质量企业标准。

     

    在过去的多年时间里,我们参考国家标准、行业标准、ISO9001、ESG等规范指引,不断完善手工藤编产品质量企业标准,践行比同行多2~3道生产工序的更高品质要求,持续保障产品标准化、批量化、高质量交付。

  • 藤编的历史与文化

    国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约7000年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耕作农具:藤条残木柄骨耜。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

    战国时,人们用藤条编制成筐用于筑堰阻流。汉代以前,人们坐卧家具多为藤编成的席。两汉时期,已经出现了箱、箧(qiè)等20余种藤编织家具。

    《三国志》有关“藤甲军”的记载。战衣“藤甲,渡江不沉,经水不湿,刀箭皆不能入”。藤甲用藤条编织成藤盾牌,在战场抵御利刀飞箭

    唐朝,藤编技术提高,藤器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如:藤仗、藤鞋。白居易写道:“江州去日朱藤杖,忠州归时紫骢马”,又如李贺诗云:“自履藤鞋收石蜜,手牵苔絮长莼花”。

    宋朝,藤编制品更为普遍,在日常生产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出现了专门的编织生产部门,如:藤作坊等。北宋诗人魏野写道:“藤床藤枕睡腾腾,软胜眠莎与曲肱”。

    明清,手工业的发展带动藤编产业的发展,藤编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手工生产行业,类别也逐渐增加,藤编慢慢地从生活用具向家具演变。

    跨越千年时空界限,探究藤编发展历史:从耕作农具到作战护盾,从生活用品到朝廷贡品,藤编呈现不同的文化印记,诠释独特的生活习俗、地域个性和精神内核。

    广东省非遗南海藤编

    从本地藤到印尼藤

    洋藤箩筐变废为宝

    唐朝始,南海藤编最先使用本地野山藤

    为原料。鸦片战争后,广州对外通商,印尼藤随之进入中国,在那时候也被称作“洋藤”

    一直持续至今。

    是中国藤业出口的代表

    创汇30多年

    1952年,省总社藤业加工厂在南海成立。1956年,公私合营组建两大国营厂(南海藤厂和东风藤厂),汇聚了各地能工巧匠,产品畅销世界各地,外贸创汇长达30多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藤编产品是许多政府机构的重要采购产品,记录片中不乏领导人在接待外宾时坐在藤椅上的场景。藤制品在当时说是奢侈品一点也不为过

    价格比当时猪肉贵4倍

    体面的奢侈品

    南海藤编轶事

    鸦片战争后,荷兰人把印尼藤编成箩筐装载货物带到广州,卸货后的藤料遗弃路旁,当时在广州十三行打工的村民,发现将捡来的藤条,劈成藤皮用来编织谷箩、篮子等农渔用更好,编织出来的产品光泽细腻,而且经久耐用,于是大家纷纷效仿。

     

    据史料记载,出产于岭南南海郡的藤器,曾是唐宋时期的宫廷贡品!

    非遗南海藤编,向「质」而行走「新」路

     以开放的传承思想,不拘一格开展非遗传承

    在当下社会,既要传承也要传播,传承的本身就是推广,我们通过多种多样传播形式,例如慢人手作工坊、非遗走进校园以及展会活动等,希望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了解藤编艺术,并快速学会藤编工艺,大众化、生活化的传承才能有发展前景。

    产品:引入全球创意

     

    推进藤编产品更新,引导现在艺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引入全球创意,提升产品竞争力

    行业:自动化升级

     

    促进藤编产业改革,通过引入先进设备,提升产业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市场:打造品牌IP

     

    打造产业品牌,推进藤编文化与城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藤编非遗+城市美学”IP

    最早记载于北宋欧阳修编修的《新唐书·地理志》:广州、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明清时期,南海的藤编业成行成市,业态臻于繁荣。据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广东新语》载:“大抵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

    作为藤编行业的典型代表之一

    南海藤编于2012年入选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结合自身经营制定了适合企业发展的薪酬管理体系,相较同行更有竞争力的薪资水平

    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通过员工“师带徒”、现场实训、免费带教等方式,促进员工共同成长

    每年不定期举办聚餐、发放节日礼以及优秀奖金,平衡员工工作与生活
     

    支持员工发展

    保障健康

    安全生产是一种责任,我们的安全目标是“零事故”

    在基本福利以外,我们还给员工额外购买一份商业保险

    让员工多一份保障,多一份安心

    技能培训

    根据人员不同类别和需求

    有针对性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升工人岗位的技能熟练度以及安全操作能力

    如危险源辨识培训、电气安全专项培训等

    促进就业

    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我们希望带动100个乡村家庭共同富裕,能给他们带来一份持续可观的收入

    助力乡村振兴

ESG 可持续发发展

品质为先,绿色引领,携手共进,希望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量,减少与环境污染的冲突,增进人与自然的联系,树立藤编行业的行为典范,成为客户的忠实伙伴,打造公众的信赖品牌

绿色     低碳     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