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非遗手艺焕新颜,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联合YANG DESIGN CMF实验室探索传统美学新表达

第二十九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暨2024摩登上海时尚家居展,是汇聚世界目光的年度“产业大秀”,也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手工艺的重要“交流窗口”。

 

展会期间,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联合YANG DESIGN CMF实验室于上海杨明洁设计博物馆成功举办了一场非遗系列工作坊,聚焦“传统文化如何转化为CMF趋势”议题以及非遗手工体验,为设计师和非遗爱好者提供了一次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体验非遗传承的独特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坊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非遗传统文化爱好者,包括设计师、家居行业媒体、高校教师和研究生,以及亲子家庭等,而且还吸引了来自英国、瑞典等外国友人的积极参与,共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手工艺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传统艺术的美,尤其是中国非遗手工艺和当代设计的创新融合之美。

 

从2019年百事公司开始资助非遗技艺并推出首个潮流文化厂牌“非遗本来就很潮”,到2023年2月名创优品联合新华社发起“中国文化创新全球发展计划”,再到2024年7月法国巴黎的“新生万物·中国非遗与当代设计展”,还有Dior × 非遗绒花、POPMART × 非遗木雕、星巴克 × 非遗概念店……

 

“非遗×品牌”的跨界合作是一面,非遗激发消费热情则是另一面。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商消费报告(2023)》显示,2023年淘天平台非遗商品成交额同比增长37.7%,首次突破千亿大关。非遗消费用户数量约为2.49亿,其中80后、90后是主力消费群体,00后占比10%且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此外,抖音平台的非遗消费增长也同样亮眼,过去一年抖音平台非遗相关产品销量增长飙升325%,非遗消费用户数量同比增长1.62倍。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风中式审美的回归,非遗好物正在成为当下新的消费趋势,也蕴含着巨大商业潜力。

 

01 | 将传统文化转化为CMF趋势,挖掘非遗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研究传统文化的美,就要研究传统文化精神、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载体、传统非遗文化、传统文化手工艺以及传统自然事物。而研究的目的则是为了掌握未来大环境的变动以及对生活方式的影响,提前了解市场和消费者对CMF(色彩、材料、工艺)及风格偏好,再对消费者偏好与企业想传达的产品概念加以联结。

 

 

“在YANG DESIGN过往18年设计趋势研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YANG DESIGN已成功预测的设计趋势包括金属感渐变色在中国市场的流行。”《中国设计趋势报告》主编、YANG DESIGN策略总监黄晓靖在主题分享时指出,

 

“将传统文化转化为CMF趋势,亦有方法论。首先,从品牌、市场和文化层面多角度全方位进行研究后生成CMF文化研究报告。其次,通过分析提取文化符号进行设计美学和传播价值的文化要素重组形成CMF概念设计。最后,作实物设计打样开发和展示设计以提升预测的准确度。”

 

黄晓靖坦言,在实物设计打样开发和展示设计上,要与材料源头厂商保持紧密沟通和协作,在了解材料特性以及制造工艺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将设计尽可能地还原和落地,这也是我们这次联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海藤编源头工厂举办此次非遗工作坊的原因之一。

 

“我们非常荣幸能够与YANG DESIGN CMF实验室合作。一方面,我们很高兴能为工作坊学员介绍非遗南海藤编上千年的传统文化、藤编技艺、材料特性以及手工藤编产品美学,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传承。”非遗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总经理李东明表示,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传统工艺展示、非遗藤编体验和开放的学习交流,借助设计师、媒体、高校和研究机构等各方力量在传承非遗技艺基础上获得新的设计灵感和产品创新,不断挖掘非遗的文化和经济价值,让藤编手工艺品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感,从而给守护非遗藤编的同行人带来一份持续可观的收入和美好的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传统技艺的新产品,传统色彩、材料和手艺的融合创新应用,以及品牌最佳实践案例,黄晓靖还现场提供了关于色彩和图案前沿动态的美学分享和专业指导,从CMF思维角度激发创意思维,探讨家居美学的无限可能。

 

 

“万物皆可藤编。”南海藤编@慢慢手作工坊主理人、非遗南海藤编传承人慢慢老师在藤编应用和手作教程的分享中表示。除了全程协助知名品牌顾家家居研发皮料与藤编融合的创新产品,共同制定高于同行的手工藤编产品质量企业标准,我们还给欧洲奢侈品PUIG璞致集团旗下高端香水品牌阿蒂仙之香打造了伊索寓言“乌鸦与狐狸”的实物藤编工艺品;与全球收集并修复高端中古家具的STREAM合作,提供高品质藤编材料、工艺传授及修复交流等服务,将耐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设计重新融入日常生活之用。

 

“非遗手工艺产品设计类似金字塔模型,从底部的认知,到腰部的认同,再到塔尖的热爱,这一消费心理变化的过程亦是指导非遗手工艺设计的过程,即:从非遗文创产品、到非遗手工艺产品,再到非遗高定作品。”黄晓靖总结说,“手工比例逐渐增加的同时,非遗产品的价格和价值亦不断扩大。”

 

02 | 非遗手工画扇+藤编提梁花灯,是体验是传承亦是创新设计的开始

 

当前,社会节奏的加速与数字化浪潮的冲刷,加之虚拟社交的盛行,在逐步侵蚀着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导致节日氛围淡化,往日深厚的情感纽带与集体记忆亦日渐式微。

 

与此同时,国内非遗南海藤编产业因受消费需求变化、缺乏有创造力的年轻血液以及市场价格战等因素影响,导致产品设计创新滞后、手艺传承青黄不接等一系列尴尬处境——

 

“藤编已经落漠咯,读书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做手工藤编的”、“行业工资低、工作环境差,厂二代也少有愿意继承的”、“现在年轻人又嫌弃传统藤编产品老土”……但谁又能知道,“藤编最火的时候,南海家家户户以织藤为生,养活了十几万人。”

 

时至中秋,非遗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联合YANG DESIGN CMF实验室开展非遗手工画扇和藤编提梁花灯的手作体验活动,既希望唤醒大家的往昔美好记忆,吸引更多人关注到非遗传统手工艺传承,也希望能为喜爱非遗藤编和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创造一个创新融合的交流机会,碰撞出不一样的非遗手艺焕新颜的思想火花。

 

 

“我们希望通过融合创新、降低编织难度,且贴近年轻消费市场的藤编手作项目,例如藤编花灯、非遗手工扇、藤编装饰画、艺术装饰等体验项目,让更多人轻松体验到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让非遗藤编文化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慢慢手作工坊主理人、非遗南海藤编传承人慢慢老师表示。

 

 

“手工编织的过程,有结构感,有韵律感,也有颜色的变化,我非常痴迷这种设计。”一位在国内知名家居品牌做产品设计的资深设计师小亮(化名)表示,“除了亲身体验非遗藤编,收获更大的是YANG DESIGN的CMF趋势方法论,反观自己以前的设计还是有些粗糙。”

 

“今天是我第一次体验手工藤编,很有趣,心理上很开心和满足。虽然在编织找规律过程中出错,但也是独一无二的手工作品,色彩搭配上呈现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美。”一位现场参与体验的家居设计趋势观察媒体老师感慨道,“非遗藤编除了让更多年轻人注意到,还要将藤编设计和产品融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让更多人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美学的冲击力。”

 

非遗,是一种文化、技能或是工艺形式,也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消费者渴望从中寻找文化认同,也愿意为之付出溢价。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化了,非遗也要适应当下人们的需求。”谈及非遗藤编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时,上海美术学院梁老师表示,“今天有幸体验了非遗南海藤编,亲手编织了一盏提梁花灯,接触浸过水的藤条,感受它的柔韧与弹性,希望有机会进一步交流,共同探讨藤编产品的创新设计。”

 

 

Thank you everyone for such a lovely evening! We joined quite last minute but we really felt so warm and welcomed. Such a privilege to experience a part of your culture. ——Volvo designer

 

在黄晓靖看来,随着“非遗+”深入展开,品牌在非遗产品创新上,首先要寻找并提取最具品牌理念代表性的元素与非遗进行融合创新,其次要回归到“人”,通过讲述非遗手艺的历史文化和传承人的故事,与消费者在情感上产生互动和连接。

 

事实上,这并非一件易事。用现场体验藤编的一位外国友人的话来说,“这是一次非常棒的非遗藤编体验,同时也是很具挑战性。”

 

我们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态度去看待传统非遗,而必须在开放、多元、全球化的语境下重新认识非遗。”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曾一果曾提到。

 

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总经理李东明亦有同感并强调说:我们很开心看到当下各行各业向非遗传统文化投向更多的注意力,甚至不少知名品牌已经将非遗作为品牌建设的一部分,通过探索非遗技艺融入产品创新以及公司ESG体系,实现长期和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通过开放、交流与合作的方式,非遗创新融合的产品设计,以及年轻化的诠释和创新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南海藤编手工艺正在和年轻的主力消费群体发生连接共振,成为年轻人新的生活潮流。

 

而非遗传统美学也有了更多新表达,非遗融入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让非遗产品变得更具参与感、体验感和价值感。

 

...End...

 

 

南海藤编    助力非遗手艺焕新颜,南海藤编nhrattanworks联合YANG DESIGN CMF实验室探索传统美学新表达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4-09-19 11:07
收藏